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
不畏艰难,不惧牺牲,
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
从今天起,《人民画报》特开设
“奋斗者正青春”栏目,
精选刊发过的报道、图片,
为您展现不同时代奋斗中的中国青年,
描绘中国青年最美的模样!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
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
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
忘我劳动、发愤图强。
01
他们,把青春和才学奉献给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
一大批在外留学的科学家
响应祖国的号召,
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
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
参加祖国建设,
用一腔热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
我学成一定回来。”
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
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
不到两年的时间,凭借天赋与勤奋,
26岁的邓稼先就修满学分
并通过论文答辩,
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而在获得学位9天后,
他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
毅然归国效力。
1985年春,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在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本刊资料
“一个青年人,学习总有个目的,
我是交大的学生……
我们学习的目的
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
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
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
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考取公费留学,
并很快成为当时
世界航空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传到美国后,
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到祖国。
1955年9月17日,
经历了长达5年的软禁,
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
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乘风破浪,驶向祖国!
钱学森(左)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本刊资料
1978年,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摄影 高明义、贾玉江/人民画报
面对新中国的“一穷二白”,
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毅然归国,
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
这是一群海外学子对祖国的炽热思念,
这是一代知识分子强国富国的崇高理想。
郑哲敏(右)与老师钱学森在一起。1948年,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1955年,31岁的郑哲敏几经周折,终于踏上归国之路。本刊资料
02
他们,在各行各业拼搏奋进
投入生产建设,
提高生产效率,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各行各业都跃动着青年们
奋斗争先的身影。
1951年,16岁的青岛
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
创造了“细纱工作法”。
之后,这套方法被正式命名为
“郝建秀工作法”。
她的经验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后,
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
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
1951年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她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纺织技术,创造了“郝建秀工作法”。摄影 杨秀云/人民画报
1951年春,沈阳站调车组调车员李锡奎
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努力钻研,
创造了“李锡奎调车法”。
大幅减少了列车编组时间和解体时间,
每月都超额一倍完成调车任务。
1951年全国劳动模范李锡奎。摄影 郑光华/人民画报
1953年,26岁的鞍钢
机修总厂工人王崇伦
凭着他创新的“万能工具胎”,
将工作效率提高了6~7倍。
1954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积极学习苏联车铇刀法的先进经验,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他也在技术员的帮助下改进了两次工具。摄影 杨荣敏/人民画报
1959年,28岁的马学礼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
他创造的多刀梯形刀杆,
提高工效6倍。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
这是根据马学礼事迹,
总结出的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1960年,马学礼在车间。摄影 何世尧/人民画报
1950年,27岁的王进喜成为了
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
在没有装卸设备的情况下,
王进喜和他的队员们靠着人拉肩扛,
硬是把60多吨重的钻机搬运到了井场;
在突发井喷的危急关头,
他奋不顾身,带头纵身跳进泥浆池,
用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
用行动践行了“宁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
王进喜在钻井平台上。宋学广/人民画报
休息时间
他帮战友洗衣服、缝被子,
给孩子当课外辅导员,
为群众做好事,帮老大娘找儿子,
给乡亲们送药膏......
乐于助人与无私奉献,
成了雷锋最大的快乐与追求。
雷锋向战友传授节油经验。本刊资料
“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几十年过去了,
直至今天,雷锋精神
依旧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本刊资料
03
他们,是奋进的青春力量
组建青年突击队、
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
广泛开展植树造林、
向科学进军、劳动竞赛等活动......
一段时间里,
广大青年喊出了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
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
1954 年1 期《人民画报》封面。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现中国建筑设计院前身)的工作人员忙碌地为各种规模的建筑工程设计图样。摄影 吴寅伯/人民画报
1954 年第12 期《人民画报》封面。冯本森青年木工突击队副队长金兆升(右一)和队员们一起研究怎样节约木料。当时北京建筑企业中有115 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对材料节约、施工机械化等起到了推动作用。摄影 彭华士/人民画报
1955年8期《人民画报》封面。南京农学院农机系学生陈丽聪,在国营安徽方邱湖农场做驾驶联合收割机的实习。
1957年,黑龙江,青年集体农庄的庄员们在用车轮做的杠铃进行身体锻炼。摄影 何世尧/人民画报
1958年3期《人民画报》封面。1950 年底,新中国决定培养自己的首批女飞行员,17岁的秦桂芳报名参了军。1951 年11月,中国第一批14 名女飞行员全部以优异成绩毕业。其中,年龄最小的秦桂芳成为第一位单独执行任务的女机长。摄影 张韫磊/人民画报
1959年,19岁的邢燕子组织了“燕子突击队”,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劳动,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摄影 舒野
他们是敢于拼搏、
辛勤劳动的中国青年!
他们为祖国建设
贡献了奋进的青春力量!
编辑|袁梦
用户评论
花菲
真的!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压力很大,但大多数都非常努力,而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啊!我们都是为了这个时代奋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这个说法太棒了!那些整天抱怨生活的年轻人应该多看看这样的文章,汲取一些正能量。奋斗不仅仅是拼搏,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祖国和未来的责任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这一代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敢于创新突破,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一个时代需要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勇气”和“奉献”是今天年轻人最宝贵的品质吧? 其实社会发展环境下大家都会面临挑战, 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应对。 这种拼搏不应该是盲目,更要学会平衡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状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曾经奋斗的同学朋友,他们为了梦想,放弃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觉得这种付出值得称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我很钦佩他们!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我倒是觉得“奋斗”这个词有点过时了… 我更喜欢用“探索”来形容现代年轻人,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价值,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青春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被用来去探索、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仅仅拼搏和奉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社会不应该强迫所有人走同一条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轨迹!
这篇文章有点理想化了,现在年轻人遇到的问题远比简单的“勇于拼搏”复杂的多… 比如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年约
是啊,有很多年轻人明明很努力却依旧看不到进步,这种失落感很难形容。 我希望年轻人不要迷失自我,要坚持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我也觉得中国青年是非常棒的 generation! 他们充满活力,勇于尝试,而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我身边有很多正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让我很温暖。虽然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依然有很多人坚持初心,不断前进,这正是我们时代最美的风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文章写得很感人, 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这个标题听起来很耳熟啊,好像就是我们学校门口那个招募志愿者的海报上写的呀 haha!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片面,它只强调了年轻人“勇于拼搏”和“甘于奉献”,但没有考虑到其他重要因素,比如个人发展、社会公平等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山策
我认为青春不仅仅是奋斗,更应该包含自由、探索和自我发现。我们要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岁岁年年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很多年 ago 的励志话剧,总是鼓动着年轻人去拼搏,去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些人会选择去追求财富,有些人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没有必要用“勇于拼搏”和“甘于奉献”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我一人
说实话,这篇文章有点像灌输一种思想,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我觉得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柔腔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既要敢于拼搏,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