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定位理论的黄金时代:抢占心智如何成就企业
定位理论诞生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转型期,当时产能在短期内获得快速提升,这使得美国众多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当时的商业环境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信息铺天盖地,消费者每天接收的广告信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第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数量层出不穷,但成功产品寥寥。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几乎垄断当时的广告投放。
此时,由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了定位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要想脱颖而出,必须通过“抢占用户心智”来建立独特的认知位置。
换句话说,就是让消费者一想到某个品类,第一时间联想到你的品牌。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可口可乐之于碳酸饮料,还是海飞丝之于去屑洗发水,亦或是王老吉之于凉茶,都体现了品牌定位的巨大威力。
二、存量时代,定位理论为何失效了?
1、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主要市场大多进入了存量时代。
在定位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往往将精力集中于在既定市场中争夺有限的消费者,却很难有突破式的创新。相反,一些企业却标新立异,比如,共享经济领域的Airbnb,没有在传统酒店市场去抢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挖掘空闲的房源资源,打破了传统酒店行业的竞争格局,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体验。
2、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定位理论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借助权威媒体,企业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就能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但在媒体碎片化、消费者多元化的当下,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威力不再。调研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通过多个渠道比较信息,同时,年轻消费者对洗脑式的广告也越来越不感冒。
3、AI技术、大数据改变了营销玩法
相比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实时了解消费者行为,并向用户推荐合适的商品,相比之下,传统定位理论依靠的有限市场调研、过往判断等方法,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并不是所有行业、所有产品都能照搬这套理论取得成功。
三、 非标品与精神消费领域适配度低
品牌定位理论更适合标准化产品和服务,比如快消品、电子产品、汽车等。这类产品的功能清晰、用途明确,消费者更容易形成统一的认知联想。而在非标品(如手工艺品、设计师品牌)和精神消费领域(如生活方式品牌、奢侈品牌等),情况则完全不同。
在这些领域,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个性化体验,而不是简单的“品类代表性”。如果强行套用品牌定位理论,可能会导致品牌价值被简化甚至扭曲。
某手工皮具品牌曾试图用“真皮背包专家”作为品牌定位,希望借此占据用户心智。然而,它的产品单价高达数千元,目标客户是追求品质与独特性的中高端消费者。结果发现,“真皮背包专家”这样的标签不仅未能打动目标人群,反而让品牌显得过于普通,缺乏吸引力。
后来,该品牌调整策略,不再强调“材质”或“功能”,而是讲述每款包的设计灵感、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手艺人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品牌成功地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连接,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和忠诚度。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一家国内小众女装品牌。它并没有像传统服装品牌那样打出“轻奢通勤装”、“简约风”之类的定位口号,而是通过创始人亲自出镜、讲述品牌成长故事、打造“都市文艺女性”的人设形象,吸引了大量粉丝。
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品牌定位的套路,更多地依靠情感共鸣和价值观传递来赢得市场。这也说明,在非标品和精神消费领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比单纯的品类定位更为重要。
例如,毕加索的作品可以是立体主义的象征,也可以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不同藏家对其价值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在这类市场中,品牌定位很难发挥主导作用。
在兴趣消费品、定制化商品等领域,品牌不应局限于“我是谁”的定位,而应更多思考“我能带给消费者什么感受”。这正是品牌定位理论在这些领域应用受限的原因所在。
四、 定位理论在B2B业务场景中的适配性不足
前面提到,品牌定位理论更适合标准化产品和服务,比如快消品、电子产品、汽车等,更倾向于是一种2C思维,但是用C端思维玩转B端营销,无疑是死路一条。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三条:
1、2C卖的是一个产品,2B卖的是一家企业。
2、2C卖的是一个价值点,2B卖的是一个价值体系。
3、2C是个体感性,2C是集体理性。
卖一个产品,你可以就打一个价值点,如“困了累了,喝红牛”、“怕上火、喝王老吉”、“补水就喝补水啦”,价值点与品牌建立一对一连接就可以了。
卖一家公司,你就必须是一个价值体系,就需要具备3大价值、25个小价值、108个管控点,对价值体系展开;你还需要“三维价值证明体系”,通过“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可行性报告”去征服工程师团队,通过“案例”+“信任状”去征服决策层,通过“成本预测”+“财务模型”去征服采购部及财务部。
卖一家公司,你卖的不是产品,是这家公司的实力、地位、规模、声誉、形象、竞争力、稳定性、服务能力、团队素质等构成的整体。
五、定位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一个充分条件
用户心智不是静态的。
品牌定位理论最初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中期的美国市场,那时市场竞争相对稳定,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品牌一旦建立认知,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用户的心智变化速度远超以往。
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平台算法推荐等因素,使得消费者的偏好更加多元化、碎片化。过去那种“一句话定生死”的静态品牌定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动态竞争市场中,品牌不能固守原有的定位不变,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及时调整方向。
当然,企业在开展企业品牌战略时,还是需要去厘清自身定位的,但是,定位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采用了定位理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企业还需要结合环境、技术、行业变化去综合判断与使用。
企业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大核心边界:
六、企业家要的仅仅是定位服务吗?
在创始人面前,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只有“增长”两字。
有增长,所有都不是问题;没有增长,所有都是问题。
今天,普通企业要在内卷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唯一办法,是在擅长的赛道找到一个能比别的企业做得好10倍的点,恰好也是企业充满激情的,一把扎进去,挖到100公里深,击穿TA,让TA持续出水。
每一家企业都需要一个超竞争突围的引擎增长战略。
什么是引擎增长战略?
1、找到一个能战胜所有竞争对手的,走到近乎荒谬极端的战略破局点。
2、在这个战略破局点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好10倍,将所有的竞争力量凝练成一根战略之针。
3、在战略破局点上,构建领尖的品牌核心价值,领尖的品牌表现,符咒双线落地,建立视觉霸权与语言霸权。
4、在战略破局点上,你需要一个战略大单品形成单品之刃,来切割市场,一个市场占有率10%的产品价值,超过100个市场占有率1%的产品。
5、你需要打造企业的价盘增长飞轮、货盘增长飞轮、渠道增长飞轮、营销增长飞轮、组织增长飞轮,构建一组独一无二的经营活动,将公司所有的经营活动成为引擎、强化引擎、驱动引擎,形成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所有以上动作,只有一个目的:
以超级引擎的力量,压强到针尖般大的点上,撕开市场缺口,刺穿消费者心智,实现企业引擎增长。
这是企业在超竞争时代,最高质量的增长方式,是实现今年增长、明年增长、后面增长、伟大地年年增长之道,这也是企业穿越周期,永续经营之道。
用户评论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这篇文章戳中了我的痛点!很多企业迷失在定位上,花太多时间纠结什么样的人群、什么风格,结果就一直原地踏步。其实,更重要的是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创造持续增长!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当今市场竞争激烈,仅仅依靠完美的定位已经很难支撑企业发展。需要的是一套高效的引擎增长方案,实现快速迭代和业务扩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定位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它只是基础设施,不能作为企业的核心目标。就像汽车一样,虽然方向盘很重要,但发动机的强劲才是决定速度的关键所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我曾经也经历过这个问题。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制定客户画像和品牌定位,结果发现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后来才意识到,引擎增长才是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離
“引擎增长”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让我明白了很多。其实很多时候,企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定位不清,而是缺乏真正的成长驱动机制。我们需要找到突破口,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这篇文章有点道理,但是感觉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定位依然至关重要,因为它建立了品牌的基础框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引擎增长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我认为作者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数据驱动的分析。只有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用户数据,才能更好地制定引擎增长策略。定位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决策依据来自于数据分析结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觉得这个观点过于绝对了。定位是企业的灵魂,它决定了品牌的价值观和客户认知。虽然引擎增长也很重要,但两者缺一不可。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我更倾向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定位策略,还是构建什么样引擎增长模型,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只有让用户满意,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其实,定位和引擎增长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的成长。定位为企业提供方向,而引擎增长则为企业提供动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作者观点很有深度!在快速迭代的时代,过于死板的定位策略会被市场淘汰。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引擎增长模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很多时候,企业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定位上,却忽略了背后的产品力、服务质量和团队执行能力。真正的“引擎”来自内心的实力提升,而非表面上的包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这篇文章让我对如何定义“引擎增长”有了新的理解。除了市场营销推广和产品迭代,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打造等方面的内在动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我觉得定位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引擎增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 单纯追求精准定位可能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反而要注重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找到驱动增长引擎的关键!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我以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过于强调定位,导致公司一直没有像预期那样快速成长。文章提到的“引擎增长”让我豁然开朗,需要从产品研发、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用户满意和业务增长。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