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驻足回望来时路,昂首迈步新征程。一代代北服人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卷,在经纬纵横间编织着"与美同行"的永恒篇章。此刻,让我们聆听那些跃动在时代脉搏中的声音,感受北服人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既做传统文化的守灯人,又当时尚潮流的弄潮儿。
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发展历程中,适应国家需要与异地办学构成了这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成长的重要篇章。作为亲历学校42年发展变迁的老北服人,杨绍文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北服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史画卷。从江西分宜岁月到廊坊大学城的扩招办学,每次搬迁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也锤炼出一代代北服人的精神品格。
个人简介
江西岁月:艰苦环境中的精神淬炼
1965年,杨绍文怀着对新兴工业的憧憬考入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前身)。他至今难忘入学第一晚的情景:深夜抵达校园时,后勤处处长王俊明——一位老革命亲自为他扛行李,"像这样一位老革命给我扛行李,可以说是终生难忘"。这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育人理念深深影响了杨绍文后来的教育生涯。
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前身)
1969年11月,因备战需要,学校搬迁至江西分宜。师生们住的是老乡腾出的多年不住的旧房舍及用竹子和油毛毡搭建的简易房,面对湿冷冬季与湿热夏季的双重考验,还要应对蚊虫、蜈蚣甚至毒蛇的侵扰。在插秧季节,师生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在田间种水稻、挑大粪。"虽然又累又饿,皮肤晒黑了,但感到每天过得很充实",这段经历让师生们深刻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也磨炼了坚韧的意志品质。
1970年8月留校工作的杨绍文担任司务长,为了保障老师们的基本营养,他每天凌晨4点就要骑车前往县城采购。"如果是阴雨天,到处一片漆黑,心里充满恐惧",但想到能为老师们服务,"买到蛋、肉和豆腐时,确实是一种胜利者的感觉"。这种在困难中坚守责任的行动自觉,成为北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为艰苦的是在福州607部队的千里拉练。师生负重行军,走过江西、湖南11个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夜宿稻草场时"眉毛上都结了霜"。特别让杨绍文敬佩的是米国梅、黄乃平、徐秀云三位女教师,"再痛也不喊痛,再苦也不叫苦",为全体师生树立了榜样。这种在极端环境下锤炼出的坚韧品格,成为北服精神的重要底色。
廊坊办学:战略眼光下的跨越发展
进入新世纪,北京服装学院面临三大发展瓶颈:办学空间狭小、学生数量少和办学效益较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后,时任党委副书记的杨绍文敏锐抓住历史机遇。在得知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已在廊坊大学城办学后,他立即前往考察,并向学校党委汇报。2000年5月16日,学校党委作出设立廊坊校区的战略决策。
调研廊坊大学城情况
异地办学面临诸多思想阻力,在党委书记焦福岩领导下,通过深入研讨算清"两本账":经济上,扩招增加学费和国家补贴;社会上,培养更多人才增强学校贡献度。思想统一后,杨绍文牵头制定了《我院校外办学的工作思路》(试用),提出严把教育教学六大关口,即严把教育、教学计划关;严把主讲教师关;严把管理人员选拔关;严把教育、教学的质量检测关;严把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关;严把学生管理关,确保办学质量。
同时,廊坊校区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首任廊坊校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和支部书记王守中在妻子重病的情况下毅然赴任;副主任于为民作为革命军人后代发扬部队作风,处处精打细算,为节约经费和保证大家生活及教学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轻教师们"以事业为重",齐心协力抓教学。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使第一年275名国贸系学生在廊坊获得良好教育。王守中、林志远、朱光好、张懿等校区主任不断创新,使廊坊办学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国贸系系主任宁俊为扩招和廊坊办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廊坊校区搬到昌平北校区后,主任先后由张懿、单兵、张然、文科担任,使我校的校外办学越办越好。
历史启示:搬迁史中的办学智慧
回顾这两段搬迁史,杨绍文总结出五点深刻启示:一是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机遇,是高校快速发展、有效发展的强劲动力。正如他所言:"趋势的力量如同江水东流势不可挡,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借力打力。"二是发展是硬道理,有实力、才硬气。江西岁月虽然艰苦,但"艰苦磨练也是一种财富",培养了师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三是外延发展是必要的,内涵发展更具长远性。廊坊办学在扩大规模后,始终严把质量关,确保了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实践锤炼人才。廊坊校区成为干部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人才才有过硬的本领。五是团结和谐是成功保障。"上下同心"的集体精神始终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用户评论
念旧情i
老杨老师这番话真好听!我从他工作的那一代人就能感受到真挚的爱心和责任感。退休后还能这样关注母校的发展,真是太值得尊敬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予之欢颜
确实啊,像老杨老师这样的优秀退休干部应该多多借鉴他们的思想行动! 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对事业的热忱,为学校做出更多贡献,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离殇
退休干部还能如此积极投入公益事业,这真是令人感动!我希望更多的退休党员能像老杨老师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我觉得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非常深刻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能从彼此身上找到力量与慰藉。这不仅是母校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家一起携手前进的动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老杨老师是大学里我最尊敬的教授之一,他一直以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看到退休后他还为母校付出一份心血,真是令人感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对吗?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到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他们才是我们生活的支柱,让我们能安心学习和工作的环境来建设我们的社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退休干部们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叹
其实这几年很多学校都把退休老师的工作做起来啦,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和学生辅导中来。老杨老师的想法很新颖也很大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我一直觉得母校就是一份难忘的记忆,而这些为学校付出心血的人们才是她最美丽的风景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这个说法不错啊,退休干部不仅要享受生活,更应该把剩余的时间献给有意义的事业。像老杨老师这样关心母校的老教师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铁塔
我觉得这是一种良好的传承!退休干部们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事业更加发展壮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合的盛世恋
“开新局谱新篇”确实是一个很好地定义,希望老杨老师能够带领母校走向新的高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刺心爱人i
这篇文章确实很有深度,让我对退休干部们重新有了了解。他们不仅仅是经验丰富的学者,更是一群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我觉得文章的语气有点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很多退休干部却更关心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说法还是需要更多实践来验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蔷薇
我认为这篇文章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经济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会影响退休干部的投入和热情,不能简单地用“同呼吸共命运”就可以涵盖一切。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我觉得老杨老师的故事感人之处在于他的奉献精神,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他所代表的群体并不都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道路。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文章虽然说的美好,但我还是想问下,退休干部们的付出究竟能得到多少回报?如果工作内容不符合自身能力或者期望,他们可能就会失去奉献的动力。需要认真考虑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开新局谱新篇”!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