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衣搭配 /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年轻人一生都在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年轻人一生都在

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住在“别人的家”里。

地段不完美、房东难缠、家具老旧,租房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在这狭小空间里,他们却顽强地试图种出自己的生活:有人把出租屋刷成了奶油白,挂上了投影幕布和手绘画;有人习惯在半夜回到仅10平米的房间泡一碗泡面,然后打开电脑继续写代码;也有人每半年搬一次家,只为“换个人生的背景布”。

租房,不只是生存,更是一种选择。它藏着年轻人对家的新理解:房子不是资产,而是可以自定义的生活容器。在不确定的时代,他们把租来的房子,活成了自己的“主场”。

01·“我从没拥有过房子,但我一直在努力拥有生活。”

李珊第一次来北京,是2014年的秋天。那年她19岁,刚从郑州的一家技校退学,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带着一个塞满了旧衣服的编织袋,在六里桥南下车。她记得很清楚,天刚下完雨,空气混着泥土和尾气味道,“北京并不欢迎我,但我得留下来。”

她在服装批发市场做过导购,在影楼里学过修图,也当过淘宝模特。后来才考了成人高考,进了北京服装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正式成为一名设计师,是在她来北京的第五年。

但她始终没有拥有过一套房子。

“你知道吗,我在北京这十年,换了9个房子,从大兴到望京,从地下室到次卧,每一次搬家都像一次重新投胎。”李珊笑着说,像是在讲别人故事。

她最难忘的是2017年的冬天。

那年北京开展“清理群租房”专项行动,她租的三家合住的两居室被查封,接到通知当天她就在58同城上匆忙找房,临时搬进了一个没有窗的地下室。“那年特别冷,早上洗脸水都是冰的,楼上的人一冲马桶,我房间的天花板就像打雷。”她一边打工,一边在被窝里拿着电热毯复习专业课。有一次冻感冒发烧到39度,她自己打车去医院挂点滴,回来发现房东把门锁换了,理由是“房租晚交了一天”。

她哭了整整一夜,但第二天还是照常去上班化妆、穿高跟鞋、给甲方展示她设计的运动服系列。“我没有别的退路啊。我不是来北京混生活的,我是来争取命运的。”

三年后,她终于搬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单间。

2020年,李珊跳槽进一家头部国潮品牌,收入翻了两倍。她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找房子,最终在十里堡租下一间南向单间,30平米,有独立卫生间,阳光能照进屋子。

她买了整套宜家家具,花两天把墙刷成了奶油白色,挂上了她最喜欢的香薰蜡烛架和手工做的挂画,“我终于不是寄人篱下的房客了,我是这间房子的主人。”

她还为这间房开了一个小红书账号,记录“出租屋改造日常”,她拍房间角落的绿植、设计图稿的草图、窗台的晚霞,意外吸引了近两万粉丝。有人留言说:“我也租房,但我从没想过可以把生活过成这样。”

“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不要觉得租房等于将就。”李珊说。

她的“家”,从来不在户口本上,而在她亲手打造的生活里。

她不是不焦虑。有几次公司裁员,她担心收入中断;她也想过买房,但北京的房价让她望而却步。“我现在收入也不差,但买套房得掏空家里六个大人,还得按揭20年,我真的没那个勇气。”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年轻人一生都在

身边也有朋友劝她回郑州,“你在那边买套房多容易,还不用挤地铁。”但李珊觉得,自己在北京这十年虽然没“扎根”,却也“开花了”。她的设计作品入选了去年某国潮联名系列;她和一个做独立咖啡馆的男生谈了恋爱,两个人打算明年搬去北京郊区租个带院子的老房子,合开一个“城市周末工作室”。

“我已经不觉得租房是低人一等了,我甚至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生活最诚实的表达。”李珊说完,点了一根烟。

窗外的楼群像无数并排的格子,但她点燃的那一点光,是真的属于她自己的。

“我从没拥有过房子,但我一直在努力拥有生活。”她最后说。

02·“租房人格”群像——在别人的房子里,年轻人学会了怎样生活

如果说房子是一种社会角色的代名词,那么年轻人正在用租来的房子,重新编排自己的舞台。

生活在城市里,有人几年搬了15次家,有人在的合租房里过上了“自由生活”,有人把什么没有单间改造成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灵感小屋”,还有人,在隔断房的深夜,打下人生第一份作品集。

房子仍然不属于他们,但生活的主权,正在悄悄回到自己手中。

1. 阿浩,26岁,广州快递员

租房人格:流动型 | 擅长在“漂泊”中建立秩序

“我睡过最贵的房子1600一个月,最便宜的是200块的群租隔间。”阿浩算了算,这几年他总共搬了15次家。

他是广州白云区的快递员,身高一米七,肤色偏黑,说话快,像在下单。搬家对他来说不是生活中的“大事”,更像是一次日常节奏的打断。他早就练就了一种本能:最快在三小时内打包好所有生活,再在陌生的房间里重新装起来。

“我习惯了。我这工作跑得快,心也不能慢。”

他不怕住得简陋,也不奢求稳定,“租房对我来说不是为了变得安稳,而是让自己在这城市有个落脚的点。”房子小可以忍,但洗澡的热水要足,被子要暖,桌子要能支起自己用来看世界的手机。

他每天回到房间只有三件事:洗澡、吃饭、看一会短视频。生活极简,甚至像重复。但他说:“我跑了一整天,只有这张床,是让我自己慢下来的一块地方。”

有一次,他在一间老旧出租屋的墙上贴了自己妹妹的照片。那张照片,是他生活的核心,也是他漂着不散的原因。“哪怕这个房子不是我的,但只要有她在,我知道我还在为一个‘家’跑。”

2. 小许,28岁,杭州运营,合租Loft三年

租房人格:社群型 | 在别人家的屋檐下建立自己的圈层感

小许第一次租Loft是在2021年。那时她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手上资金紧张,却不想降低生活品质。她在杭州滨江找到了一个“性价比奇高”的合租房——楼下客厅+厨房,楼上卧室,两个女生共用。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年轻人一生都在

她原以为会像大学寝室那样,彼此礼貌、保持距离。但不到两个月,她就和合租女生小林一起去喝酒、去做饭、甚至一起吐槽恋爱失败。

“你能想象吗,我租的是房子,收获的是亲密关系。”她笑着说。

后来两人甚至一起创业,卖起了“租房生活改造包”:包括可拆卸收纳架、迷你香薰灯、投影仪和壁贴,生意虽小,却跑出了月销500+。

她说Loft虽然没有独立性,但胜在自由和亲密,“那不是家的全部,但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问她:“你不想自己住吗?”她反问:“一个人,真的就叫自由了吗?”

对她来说,租房不是孤立自我,而是和城市里的同类人共同生活的方式。“家的形状,其实是跟谁一起过出来的。”

3. 赵冉,31岁,成都插画师

租房人格:表达型 | 把出租屋当作流动艺术展

赵冉把自己的出租屋称为“灵感窝”。她的房间从来都不是白墙+床+衣柜的基本款,而是随季节更新的艺术装置。

她租过一个顶楼房间,落地窗外是成都低矮屋檐,冬天能看见屋顶结霜。她用小型投影仪打在墙上放老电影,再配合自己画的插画拼贴,“每一面墙,都是我心情的一页。”

她换过五个房子,每次搬家都像在“开一个新展”。她说:“我不是‘住在房子里’,我是‘住进自己的作品里’。”

虽然都是租的,但她从不吝惜布置,“这地方我哪怕只住半年,也要住得像我。”她的书桌上常年放着一张便签:“家不是归宿,是出口。”

赵冉说,房子是外在的,但“住进去”的方式,是人格的一部分。

4. 阿俊,22岁,上海设计应届生

租房人格:忍耐型 | 从最窄的缝隙里,把自己活出形状

阿俊刚来上海那年,住的是浦东一个“胶囊隔断房”,房间只有1.2米宽,晚上睡觉得侧着翻身。厕所和5个人共用,厨房永远排队。

“刚开始觉得崩溃,后来觉得这是考验。”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打包早餐、挤地铁、进公司,一切井井有条。他说:“越没空间,越要争秩序。”

在那个拥挤房间里,他一张小桌子就是全世界,敲下了人生第一份作品集。他拿到设计公司的实习offer那天,站在阳台上看楼下的人流,突然觉得“自己也能在这个城市活下去了”。

他还保留着那间房的钥匙——不是怀念,而是提醒:“你能忍下来,就能走得更远。”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年轻人一生都在

租房人格,是时代里的新型“精神户口”

他们在别人的房子里栖身,却不等于放弃生活;他们没有房产证,但有对生活的主张和表达。

不管是漂泊、社群、表达还是忍耐,这些“租房人格”,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青年生活方式。他们不再以“房子”的拥有权,来定义“家”的归属感,而是更关注在有限空间中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借的。

03·家之外的年轻人,正在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住所”

其中,“北京租房”小组以其庞大的成员数量脱颖而出,目前已有高达22万名成员,每日产生的租房信息多达300余条。同时,上海、广州等地的租房小组也已突破10万大关,活跃度不减。

组里的帖子内容五花八门:有人晒出在10㎡出租屋里装下5种人生角色;有人因为“房东赶人”半夜边哭边打包;也有人在换房的一瞬间,写下一句日记:“我搬了家,也搬了一点自己。”

这些琐碎记录背后,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中国年轻人,正在租房中完成一种关于“家”的再造工程。

“家”不再意味着“产权”或“稳定”,它变成了一种心理结构:可以随身携带,可以持续迭代,甚至可以被多次删除重建。它像“帐篷”,也像“操作系统”——不是必须拥有,而是需要适配。

数据显示,近60%的25岁以下租房者在两年内换过两次以上住所;而在一线城市,合租成为主流,有接近70%的年轻人选择与陌生人共同生活。在这些数据背后,住的焦虑、迁移的成本,正逼迫这代人不断练习“可移动的生活技巧”。

租房曾经是“暂时状态”,如今正在变成“日常形态”。

而更深层的变化是:租房正在催生出一种新的“身份共识”。

它让人不得不学会控制情绪、减少物欲、精简人际、反复适应不确定;但也悄悄赋予人另一种能力——在空间流动中保持自我,在房东规则之外建立秩序,在他人设限之下定义自由。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认为: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令人动容的“微妙韧性”:他们可能没有永久产权,却在10平米里搭建情绪出口;他们可能没有户口,但能用灯光、沙发、布帘和香薰,把疲惫包裹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场。

那些在凌晨三点洗头、搬家的背影背后,不只是时代压力,也是这一代人对“家”的再发明。

他们是“住在别人家的人”,但他们的精神居所,从不依赖砖瓦。

用户评论


把孤独喂饱

这篇文章写的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多年轻人都像文中说的那样,在一个小空间里挤满了生活的梦想和希望,真是不容易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识爱人心

我以前也住过那种超级小的房间,真的觉得生活空间都被压缩了。不过想想当时的年少气盛,充满了冲劲,还是挺羡慕他们的青春活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亡梦爱人

10平米的出租屋可真够小巧的,感觉每个物件都是要打仗才能放进去了!虽然生活环境不太理想,但年轻人依然努力奋斗,这份精神让人敬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至离别

看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意识到,物质并不是一切,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狭小的空间里,只要心中充满爱和阳光,也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夸张了,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很多租房居住,但10平米的房间也太小了吧?很多人都在奋斗,买个稍微大一点的房子,那才叫真金不怕火炼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说的太对了!年轻人在漂泊的大城市里,为了梦想挤着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也许他们并不追求奢华,但需要的是一个安全感和归属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们这份努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岛晴空

这篇文章有点矫情吧?我觉得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把住房问题放在心上,他们更关心事业发展和未来规划。10平米的房间也许是阶段性选择,不是终点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伱德柔情是我的痛。

文中提到的那些小物件、摆设都给我一种淡淡的忧伤感。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在用这些细微之处刻画着年轻人的孤独和寂寞,让人忍不住想去关注他们的人生故事 。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这个年纪应该多出去体验生活,而不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生活的束缚上!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开阔眼界、跳出舒适圈,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感觉这篇文章写出了很多年轻人真实的状况。现在房价高企,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啊!希望他们可以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不再为生存而焦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年轻人的时代太艰苦了!在城市里租住一间小房子,还要忍受房东的各种刁难,还得努力工作赚钱,简直让人心疼。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10平米的小空间里面挤出希望的年轻人真的很辛苦啊,也许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但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坚强生活,让我感到这世间充满力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文章写得挺好的,能够让人真正体会到住在小出租屋里的感受,那些贴满海报墙,摆满了生活的物件的画面,真的很有画面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你,很幸福

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选择租住在一块小小的空间里,他们把梦想和希望都装进了那个10平米的世界。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我们要承认,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尊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我觉得这篇文章缺乏一些客观性和现实意义,有些夸大了房间面积的影响。年轻人面临的不仅仅是居住问题,还有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等复杂因素。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想

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感动!一个10平米的出租屋,也能成为他们梦想起航的港湾。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月下独酌

我小时候住过一段时间10平米左右的房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种感觉。虽然空间小了点,但那时候的感觉却很纯粹也很快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服装搭配_服装搭配的技巧_衣服的穿配法_服装搭配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zdapei.com/274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