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对于黄帝内经阴阳穿搭和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别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阴阳者氏肆,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哪核耐纪,变化之父李春母~
一、指出四时正常脉象和十二经脉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是必须顺应的。
二、以纤陵咐碉阳学说来辨别脉象、诊断疾病、推测预后。
三、六经发病的常见脉象、症状及其预后。
【原文】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必败,败者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旧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脏之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日毛,鼓阳胜急日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日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傍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决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毁纯,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痌,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痛久传变,汪漏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日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阴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俱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征;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三阳(指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黄帝内经》:阴阳平衡,那么阴阳同等重要吗?或该如此理解
在中医理论里,“阴阳”绝对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很多初接触阴阳学说的人,对阴阳的理解也是蔽慎深浅不一。尤其对于“阴阳平衡”之说,理解稍有偏差,也就直接决定着后续所有的临证实践。因此,如何合理地理解“阴阳平衡”,对中医 养生 、中医临证都是很重要的。
阴阳平衡,从我们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平衡,也就是完全相等、没有谁更多,也没有谁更少。就像一台天平,天平的两端分属阴阳,天平的臂杆是否平衡,两端的阴阳也就是否平衡。但是,中医的阴阳平衡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先看几句关于阴阳的经文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2、《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素问.阴阳应象大颂返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从上述内经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阴阳不是绝对平等的状态,而是生生不息地变化着的。世间万物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人体的生老病死,也是阴阳的变化。我们生病,是阴阳的变化,这是不好的一面;而我们身体的成长,从年幼的弱小到成年后的强壮,也是阴阳的变化,这是好的一面。
而内经也特别指出了“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这里,为和只提阳气而不是阴阳呢?可见,阴阳平衡,也还是各有偏重的。换句话说,阴阳平衡虽然不错,但也还是有一个主导、另外一个为辅的。
内经也说“阳生阴长”,也就是常说的“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就生长而言,“生”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现象,而“长”则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固然,一个人的出生,首先是“阴”的决定。但出生后的一切,必定是阳气成为主宰,如果阳气不足,必定会有生长的缓慢,或者 健康 水平的下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我们常说阴阳是相互转化的,也就是阴阳互根的原则。但是,阴阳的转化,我们应该也可以遵循能量变化的规律来看待。
比如“精化气”,是一种从阴至阳的变化,如何从阴转化为阳,这里面就需要阳气的温煦。就如同一块冰宏樱敬块融化乃至气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吸收热量。如果阳气不足以主导,则移精变气之论也就只是空谈了。
我们再说从阳至阴的转换过程,形象地说,这是一个“放能”的过程。大致相当于水汽凝结而成云雨,这个过程里,水汽不断释放能量,才能逐渐从无形之“阳”变换为有形之“阴”。 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还是能量的转移,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里,起主导的还是阳气。
因此,在我看来,虽然我们常说阴阳平衡,这里面的“平衡”,只是一个动态的、不停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而非阴阳两者绝对同等重要。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生命体(人)来说,阴阳固然是都不可少的,但阳气却更显重要,更应该成为阴阳平衡里的主宰者。
阳动阴静、阳热阴寒。如果阴为主导,则生命活动必然停滞不前,即使阴阳平等地存在,生命活动也就只能维持现状,那么,怎么才能不断成长壮大呢?这就需要阳气成为阴阳平衡里的绝对主导。
也就是说,阴阳平衡,或许可以理解为阳气的平衡,参与的“阴”,只是为了钳制阳热的燥亢,并非两者就是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只有有了这种认识,在实践临证中,我们才能一切从兼顾阳气出发去调理阴阳,这样,也才符合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身体也就才能更 健康 ,也才有长寿的可能。
读《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0——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原文)
故邪风乱喊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解读)
“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 邪风的到来 侵犯人体 ,有如暴风骤雨 一般迅速, 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 , 医术 一般 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 ,医术 较 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 ,医术 再差 一点 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哗歼野疗 ; 而 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
“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 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 天有邪气, 人们 感 染 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 ,水谷 饮食或寒或热 , 吃错了 或寒或热 的饮食 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 , 地 有 湿气, 感受了 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 ( 观察经脉虚实 ) 有时要从阴引阳 ( 病在阳经的,可以用针刺阴经来调和疏通 ) ,有时要从阳引阴 ( 病在阴经的,可以用针刺阳经来调和疏通 ) , 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 ( 在左边的病痛,可以用右边的穴位来调和医治 ) ,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 ( 在右边的病痛,可以用左边的穴位来调和医治 ) 。
“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 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 , 从在表的症状去 推测 在里的病变,观察 疾 病 是属于阴阳 太过 还是 不及的原因 ,观察发现 病人的细微变化 诊断疾病 ( 了解病人发病前的情况,以及初发症状,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 ) ,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今天学习了阴阳左右的一些疗法。在这里多说一下,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记得以前就有听过 , 当身体上有不适时,可以先找准左右对称相同的部位按压,激发出自身强大的自愈潜能,这样的治疗不仅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效果还特别好,尤其适合四肢部位所发生的疾改猛病。 今天查资料,还见到 说膝关节肿痛、关节腔积液,这些病症都是脾胃的病症的反映,我们只需要治疗脾胃,病症自然也就消失了。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这几天右手手腕疼痛,且试试这些方法。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