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衣搭配 / 文化是一条急流

文化是一条急流

洛阳城南,伊水两岸,龙门石窟伫立千载。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凝望崖壁间镌刻的文明印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念兹在兹、殷殷重托。正值“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此次考察意义深远。

站在宾阳三洞前凝望、思索。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

“寻溯”,既是回望历史深处,亦是遥望前行方向。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的未来;“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河南的使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视之为“根基”,比之为“根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为古老文明焕发新的光彩深远擘画——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时空坐标中的河南,地处天地之中,八方辐辏,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丰富而关键的材料;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承载中华文明主根主脉。

文化坐标中的河南,贯通万年的文化遗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这里汇聚,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人先贤的思想光芒在这里熠熠生辉,儒、释、道在此交流融合……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形态,都能从中原找到最初的根与芽。

向历史深处丈量文明厚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河南文化发展——

在黄河之滨,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南阳医圣祠,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在安阳殷墟,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在龙门石窟,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饱含深情的话语犹在耳畔。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

何以绵延不绝,何以生生不息?

“我家二里头,洛河村边流。”洛阳偃师一位普通职工创作的歌曲,近日在网络走红。

就像歌词中所唱,“最美的中国从这里,一路写春秋。”

地处九州腹地的河南,星罗棋布着65519处不可移动文物、1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遗迹遗存。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是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周年。从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到跻身全国前列,河南文物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一项项散落在中原大地、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焕发新颜,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一直以来,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保护从未停止。5月1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马朝龙正在进行石窟测绘、病害监测。过去,受技术所限,需要加固的地方用钢筋锚杆铆焊,填补裂缝只能用树脂浆液。如今,科技的加持使监测手段、灌浆材料、施工工艺等,都有了质的提升。X射线荧光仪还可以对脱落颜料残渣取样分析、鉴别成分,还原建造之初的装彩工艺。

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主动提前”,加强系统性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更在于启迪后人、服务当下。

漫步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高的城墙与茵茵绿草之间,考古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渐渐成为郑州“商都之心”。

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地下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成为地上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

“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的现象越来越多,“预约已满”“错峰参观”的提示越来越频繁,年轻人正悄然爱上“打卡”千年文明。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传递出的是文化基因的觉醒、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自信的增强。

吸吮着中原文化的养分,河南的作家、艺术家以火热的创作实践,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文学、戏剧、书法、摄影、美术、杂技、民间文艺等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一批批精品闪耀全国。

文化是一条急流

“清晨6点的板凳,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4月27日,安徽临泉县老集镇,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包围着舞台,万余名观众共同见证了一场属于豫剧的奇迹。老百姓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文化的力量。

新时代的河南,蘸着历史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花园口的黄河水,穿东风干渠,历两次沉沙,清凌凌地流过千年贾鲁河支流,最终注入龙湖。

这片宽阔湖泊,是先秦时代“天下九泽”之一,如今已崛起为郑州新地标。仅今年“五一”假期,龙湖金融岛就接待游客65万人次,被誉为河南“陆家嘴”。

千年湖水荡漾历史涟漪,商埠霓虹迸发经济活力,映照出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坐拥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河南,既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更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锦绣文章?

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

一条古丝绸之路,一条隋唐大运河,交汇于河南洛阳。这条路、这条河,既是商贸路、经济河,也是文脉路、文化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交往之道,多元文明在这里遇见、对话、互鉴、融合,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往事越千年。千年后的河南,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却不断突破地理界限,“空陆数海”丝绸之路连接世界,“货通全国”与“买卖全球”比翼齐飞,“米”字形高铁成网,出海新通道畅通,连南贯北、承东启西;3600多年的商代城墙与“中国制造”的工厂车间遥相呼应,盾构机成为“争气机”;郑韩故城车马坑旁崛起新能源汽车城,比亚迪、宇通、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群雄逐鹿……

古老而现代的文明撬动经济发展,又何止大国重器?

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这片中原厚土,辉映着周礼汉魂、唐风宋韵,也新潮涌动、活力满满。恰如《尔雅》中对“豫”字的释义:“乐也、安也、舒也。”

“汉服密度”最高的洛邑古城,“从前满街汽油味,如今两手胭脂香”,“汉服经济”带动消费8.8亿元;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里,十八拍音乐市集旋律悠扬,八大匠造物集人头攒动,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商代古城墙与潮牌服饰、时尚餐饮等新业态混搭……总有一处地方,既能承载“更上一层楼”的白日奋斗,也能抚慰“低头思故乡”的夜晚乡愁。

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是文化名片与经济品牌之间的简单转换?是,却不止于此。

连续三届“当代文学颁奖”,让文学活动走进街巷、走进自然、走到市民中间,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累计吸引27亿人次关注;“斜杠青年”们,白天穿梭在办公楼宇,夜晚则化身直播UP主、健身教练、探店达人……多重身份转换,体验不同人生,彰显新青年生活态度;商丘古城、顾家大院、水乡彭寨等历史街区,短剧拍摄热火朝天,演绎人间百态……

众多新兴文化现象、文化体验背后,是河南平等而开放的姿态、自由而放松的氛围、尊重而包容的价值,也构建着新的文化环境,塑造着新的文化精神。

安阳城北,古老洹河穿殷墟而过。

气势恢宏的宫殿宗庙区、规模庞大的王陵区、庄重大气的殷墟博物馆,静倚悠悠洹水。

“殷墟我向往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以来,已有200多万人次走进这里,触摸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记忆。

“每一位游客都能与殷墟展开一场场深入对话,从甲骨文中领略辉煌灿烂的历史。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段难忘记忆,更是对历史的深深敬意和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由衷感慨。

文化自信的根基,就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历史文脉的赓续。

5月18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一对青铜鸮尊静静对望。

最吸引人的,不仅是精美造型和文化价值,还有它们相聚的故事。

这对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妇好鸮尊,自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后,时隔近半个世纪,在“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重聚。

世间最美好的相遇,往往恰逢其时、恰如其分。

立足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聚焦“两高四着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河南豪情满怀、干劲十足!

黄河流经河南,过三门峡,经小浪底,出桃花峪,于兰考蜿蜒北上,在东营流入大海,每年造陆面积达3万亩。

不停汇纳,也不停创造。一如文化。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条河流,从过去,经现在,赴未来,奔腾向前,生生不息。

用户评论


冷月花魂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文化确实就像一条河流,时时刻刻在流动,不断涌动着新的活力。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这条河永远奔腾不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感觉作者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的想法、行为都浸透着文化的元素,而且这片“河”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不同的文化,促进交流学习,共同营造和谐的环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说得太感人了,文化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啊!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就是文明不断发展前进的力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珍惜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迎接新的时代潮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我倒是觉得,有些时候文化就像一条浑浊的河流,有很多东西在里面沉淀着,会让人迷失方向。我们需要学会辨别真正的价值,不要被一些不健康的部分所左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这篇文章太文艺了,有点过于理想化了吧?现实生活中,文化的发展很多时候受制于各种因素,并非一直都是顺畅的河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雨后彩虹

其实我觉得文化不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地流动,甚至会产生新的分支和形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嫣婉语

这篇文章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让这条河流更加宽广多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点一点把你清空

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复古守旧。我们需要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创新,讓这条“河”永远保持活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有些观点我觉得不太全面,文化不仅仅是流淌的,它也是凝聚、沉淀的过程,就像河流中那些古老的山脉一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我同意作者的说法,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概念,但我们应该重视它的力量,因为它是连接人和事物的纽带,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世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其实我觉得这条河流里不仅仅只有正能量,也会有一些污染和阻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维护它的清洁与健康。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怀念·最初

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这句俗语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的一部分,既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也可以为它贡献力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文章写的很有哲理,但也有些过于抽象。我觉得具体的案例更容易让人理解文化的流动性和演变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永远不要停下脚步。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成就自己的梦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傲苍穹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优秀传统的文化精神。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我觉得文化的多样性也是这条“河”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支流,交汇汇合成丰富多彩的河流景观。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服装搭配_服装搭配的技巧_衣服的穿配法_服装搭配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zdapei.com/271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