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戴了一千多年的帽子,原来是它

中国人戴了一千多年的帽子,原来是它

越来越多的古装剧火爆屏幕,大家看剧的时候不免会有疑问,这幞头到底是帽子,还是头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幞头这个中国人戴了一千多年的服饰。

明代文学家丘濬认为,明以前,在迎接宾客、祭祀、办丧事、燕居或者打仗时,会戴不同的冠,但自从幞头出现后,好多种类的冠都用不到了。

幞头是我国古代一类十分独特的男子首服,是一种轻便的裹头之物,类似于今天我们戴的帽子,除了一些邻国效仿,世界其他地区都未曾出现过它的身影。幞头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盛行于唐,宋代继续沿用,至明代正式其规定其为统治阶层头衣,直到明末清初才被清代冠帽所取代。

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胡寅注指出,“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冠各有宜。纱幞既行,诸冠尽废。”明以前,在迎接宾客、祭祀、办丧事、燕居或者打仗时,会戴不同的冠,但自从幞头出现后,好多种类的冠都用不到了。那么,幞头究竟是一顶什么样的帽子呢?

幞头产生之前,中原男子的首服有冠、帻、巾。冠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男子首服,通常在男子20岁成年的时候开始佩戴,所以古代男子的成年礼称为“冠礼”。身份较低的人或者还未成年的小孩子,不可以佩戴象征礼仪、正式的冠,而要戴一种用布制作的小帽子“帻”。而普通百姓有时会用一块布包头,这就是“巾”。

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这一时期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但在服饰方面却呈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南北朝时期,鲜卑贵族人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北方的常服式样几乎被全盘改造。也就在这时,鲜卑人的风帽以其独特的样式以及和实用性脱颖而出,并为后来幞头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抵御严寒,风帽质地厚实,有类似围裙的下摆,这种风帽与今天有护耳的栽绒帽(“雷锋帽”)十分相似。

鲜卑人戴风帽常常编发,。为了美观,他们在鲜卑帽的基础上略加改进,使其轻便又可以裹住头发,干净利索,这便是幞头的雏形。不过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幞头并没有完整的图像资料留存。在出现初期,幞头常搭配胡人的缺骻袍(一种侧面开衩的长袍)。幞头,说明是由鲜卑帽发展而来,而中原人乐热衷戴巾的习惯为其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代有了可供参考的实例,。如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陶俑所戴的二脚幞头、陕西三原隋李和墓出土陶俑所戴的四脚幞头、莫高窟281窟隋代壁画中供养人的幞头,这些幞头无论是样式还是系结方式,已经与后来文献中所记载的幞头极为相近。不过这时头顶上还是平的,没有隆起的部分,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则出土了巾脚向前系结,顶上隆起的幞头。将发髻隆起,幞头顶突出部分正好将隆起的发髻包裹住,是在当时汉族人与鲜卑族人中流行的发型,幞头顶突出部分正好将隆起的发髻包裹住。可见,当时的幞头的出现与流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北周和隋代时期,幞头的质料大多较为粗厚,因此系裹之后褶皱较多。到了唐代,为追求紧凑平整的效果,幞头改用薄罗纱质料。这时的幞头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向前倾,幞头两脚系在顶的前面,另外两脚垂在后面。唐代的幞头内常衬以巾子,因此从外型看顶部比隋代的更高。在唐代,幞头成为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较为常见的穿搭依旧是幞头与圆领缺骻袍组合。,缺骻袍的领子往往成翻领形式,再搭配名为“蹀躞带”的腰带和名为“长靿靴”的长筒靴,显得威武帅气。

在唐代,幞头的顶部一般较隋代的更高,因为此时的幞头里面加入了衬垫物——巾子。巾子是用苎葛、藤草、篾竹或马尾在桐木模具上编织的。因为此时的幞头里面加入了木制的衬垫物——巾子,使用时扣覆在髻上,再用巾帕系裹。唐代幞头的样式仍在不断停变化,以巾子为例,初期多为平头小样,后来逐渐变高、变圆、变尖。其次,是幞头脚的变化。幞头脚最初是系在脑袋后的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质软而下垂,故称“垂脚”或“软脚”。后来这部分加长,便有了所谓的“长脚罗幞头”,不过此时的幞头脚仍为软质,好似飘带。再后来在幞头脚中加装了铁丝作为骨架,便有了硬脚幞头。硬脚常常翘起,因此又被称为“翘脚”。翘脚这种流行趋势发展至五代时期,幞头脚的形状已经非常多样,有反绕向前的,有翘上而反折于下的等等。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人物戴的唐代幞头(图源:长沙文武両道工作室微博)

到了宋代,幞头成为官员的主要首服。宋代幞头脚的样式众多,最常见的是长如直尺的直脚,又可称为“平脚”或“展脚”。这种幞头看上去不似唐代幞头爽利便捷,而是更加仪态威严。除了这种形状严肃的直脚幞头,还有两脚相交的交脚幞头,两脚直上的朝天幞头,将两脚偏于一侧的顺风幞头,两脚作卷云状的卷脚幞头,以及两旁装饰金凤翅的凤翅幞头等式样。另外,还有一类无脚幞头,通常为级别较低的使役之人所戴。宋代的幞头经过漆纱、以琴弦或铁丝为骨等各种加工之后,已经变成一顶硬壳的帽子,因此其底下可以不衬巾子。

因为制作幞头的纱通常施以黑漆,故明代时幞头常被称为“乌纱帽”。明代的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两旁各插一翅,两翅可以拆卸。这翅便是之前幞头的脚,相较宋代的幞头脚,明代的乌纱帽翅长度变短而宽度变阔。另外,乌纱帽内常用网巾束发。不过明代乌纱帽样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造型经历了由低变高、由圆变方。明太祖朱元璋时,朝廷将乌纱帽列为官员上朝时必须佩戴的正式帽子,还根据乌纱帽上不同的玉饰区别官职高低,因此,后来有用乌纱帽指代官职的说法:,“不认真做官,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

自唐宋以来,幞头逐渐成为官员的首服,到明代更是成为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专用头衣“乌纱帽”,它对的身份的象征意味越来越强。现如今,在戏曲京剧中也仍是以戴“乌纱帽”作为官员身份的象征。明末清初,乌纱帽被清代冠帽所取代,至此,幞头的时代落下帷幕。幞头,不仅是我国古代沿用许久的一类男子首服,更是服饰文脉传承过程中朝代更迭和民族交融的见证。

网友们有什么喜欢服饰,可以在留言区里告诉我们,我们会选出大家提到最多的来讲。(完)

作者/李婕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服装搭配_服装搭配的技巧_衣服的穿配法_服装搭配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zdapei.com/33595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